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专业(专升本)
人才培养方案
国标代码:080202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具备较强的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专业领域的工程知识及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掌握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够在制造业、设备仪器及其相关行业从事机械设备设计、制造、维护、使用、设备管理、设备销售以及设备自动化改造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
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预期能达到以下目标:
目标1:具有在机械设计理论、机械制造技术、机电系统集成等相关领域从事技术改造、设计、制造技术管理和设备运维管理的工作能力。
目标2:能够运用专业理论,融入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交叉学科,解决一定的工程技术问题。
目标3: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调及管理能力,能够与工作团队、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有效沟通和交流,通过终身学习适应职业发展,在合作研发团队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标4:能够遵守机械行业的道德规范,履行社会责任。
二、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1: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机械设计、制造和自动控制等复杂工程问题。
毕业要求2: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机械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在机械产品或零部件构思与设计阶段,识别、判断和表达复杂机械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参数,借助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法,以获得有效结论。
毕业要求3:能够针对复杂机械工程问题提供合理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机械系统和制造工艺,并在设计开发中体现创新意识,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毕业要求4: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机械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毕业要求5:能够针对复杂机械工程问题,选择、使用及开发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对其进行分析、预测与模拟,发现并理解其局限性。
毕业要求6: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机械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工程师应承担的责任。
毕业要求7: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机械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毕业要求8: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机械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履行责任。
毕业要求9: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并有效地开展工作。
毕业要求10:能够就复杂机械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毕业要求11: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毕业要求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毕业要求支撑培养目标关系矩阵表
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 |
目标1 |
目标2 |
目标3 |
目标4 |
毕业要求1: 工程知识 |
√ |
|
|
|
毕业要求2: 问题分析 |
√ |
√ |
|
|
毕业要求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
√ |
√ |
|
|
毕业要求4: 研究 |
√ |
|
|
|
毕业要求5:使用现代工具 |
√ |
√ |
|
|
毕业要求6:工程与社会 |
|
|
|
√ |
毕业要求7: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
|
|
√ |
毕业要求8:职业规范 |
|
|
|
√ |
毕业要求9:个人与团队 |
|
|
√ |
|
毕业要求10:沟通 |
|
|
√ |
|
毕业要求11:项目管理 |
√ |
|
|
|
毕业要求12: 终身学习 |
|
|
√ |
|
毕业要求指标分解一览表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毕业要求观测点) |
主要支撑课程 |
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 |
1.1:掌握体现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应用的电工电子学、力学、热流体、材料科学等工程基础知识,并能够将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复杂机械工程问题的识别、判断和解释。 |
机械工程材料 |
1.2:掌握机械制图、机械原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技术等专业知识及其数学模型方法,并能够用于表达、推演、比较复杂机械工程中的机械产品的设计与制造问题。 |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 机械原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
1.3:掌握控制工程原理、液压与气压传动等专业知识及其数学模型方法,并能够用于描述、预测、论证复杂机械工程中的机械系统传动与控制问题。 |
传感与检测技术、控制工程原理、液压与气压传动、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 |
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 |
2.1:能够应用机械工程专业知识的基本原理,识别和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参数。 |
控制工程原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 |
2.2:能够基于材料科学、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方法,正确分析复杂机械工程中涉及的特定对象的力学性能、材料组织性能等问题。 |
机械工程材料、机械设计 |
2.3:能认识到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有多种方案选择,并能通过文献研究或对比分析寻求可替代的解决方案。 |
毕业论文(设计)、机械设计综合训练、液压与气压传动、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 |
2.4:能够运用精密测量、传感检测、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借助文献研究,分析测试过程对测量与检测精度,以及制造过程对加工质量、加工成本、加工效率等的影响因素,并获得有效结论。 |
传感与检测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机械制造装备课程设计 |
毕业要求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
3.1:掌握机电产品开发的基本方法和技术,能够针对机械传动、机械零件加工工艺以及机电液传动与控制系统等复杂工程问题设计合理的解决方案。 |
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设计综合训练 |
3.2:能够针对机械工程领域的特定需求,完成单元、系统和制造工艺的设计,并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 |
机械原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毕业论文(设计)、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 |
3.3:能够在机械设计与制造的过程中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制约因素。 |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机械创新设计综合实验 |
毕业要求4: 研究 |
4.1:能够运用实验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复杂机械工程相关的各类物理现象、材料特性等开展观测与研究。 |
机械工程材料 |
4.2:能够根据对象特征,选择研究路线,设计实验方案,并搭建仿真或实验系统。 |
控制工程原理、液压与气压传动 |
4.3:能够安全规范地开展实验,正确地采集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有效的结论。 |
机械原理、传感与检测技术、机械设计 |
毕业要求5:使用现代工具 |
5.1:掌握机械专业常用的现代仪器、信息技术工具、工程工具和模拟软件的使用原理和方法,理解其局限性。 |
传感与检测技术 |
5.2:能够选用恰当的方法和工具,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与设计。 |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 |
5.3:能够针对具体的对象,开发或选用满足特定需求的现代工具,模拟与预测专业问题,并能够分析其局限性。 |
控制工程原理、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机械设计综合训练 |
毕业要求6:工程与社会 |
6.1:了解与机械工程技术相关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工程活动的影响。 |
机械制图、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制图实践、管理与社会 |
6.2:能分析和评价机械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的影响,以及这些制约因素对项目实施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
机械设计综合训练、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设计生产实习 |
毕业要求7: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7.1:能够理解针对复杂机械工程实践相关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内涵和要求,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理念。 |
机械设计、专业认知 |
7.2:能够站在环境保护和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专业工程实践的可持续性,评价产品周期中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损害和隐患。 |
生产实习 |
毕业要求8:职业规范 |
8.1: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正确的美育观和劳动教育观,了解国情,遵守我国宪法和法律。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 |
8.2:理解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能够在工程实践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履行责任。 |
机械工程材料、机械设计综合训练、生产实习、机械制造装备课程设计 |
毕业要求9:个人与团队 |
9.1: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能与其他学科的成员有效沟通,合作共事。 |
毕业论文(设计) |
9.2: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独立或合作开展工作,并能够组织、协调和指挥团队开展工作。 |
金工实习、机械创新设计综合实验 |
毕业要求10:沟通 |
10.1:能够通过撰写报告、设计说明书、陈述发言等形式,阐述和表达机械工程领域问题,并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机械制造装备课程设计 |
10.2:通过专业课和英语的学习,能够将具体机械工程活动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 |
生产实习 |
毕业要求11:项目管理 |
11.1:了解工程及产品全周期、全流程的成本构成,理解其中涉及的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问题,掌握工程项目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
机械设计 |
11.2:在设计开发的过程中,能在多学科环境下(包括模拟环境),正确运用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
毕业论文(设计)、机械创新设计综合实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机械制造装备课程设计 |
毕业要求12: 终身学习 |
12.1:能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认识到自主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 |
科学技术、创新创业、 |
12.2:具有自主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包括利用检索工具获取知识的能力,对技术问题的理解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等。 |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生产实习 |
三、主干学科
机械工程。
四、核心课程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控制工程原理、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
五、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机械设计综合训练、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机械制造装备课程设计、机械创新综合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
六、学制与修业年限
学制2年,学习年限2-3年。
七、毕业学分要求
在修业年限内修完本专业规定课程,第一课堂(通识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和第二课堂修读学分达到专业规定的学分要求。
第一课堂学分要求:总学分78.5学分,其中通识必修课9.5分,通识选修课6学分;专业必修课55.5学分,专业选修课7.5学分。
第二课堂学分要求:7学分。第二课堂学分不计入总学分,学生毕业前必须修足相应模块学分,其中《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达到教育部规定分数。
八、学位授予要求
符合《云南农业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九、课程设置
性质 |
课程模块 |
课程 代码 |
课程名称 (中英文) |
学分 |
学时 |
学分 |
学时 |
开课 学期 |
开课 单位 |
理论 |
实践 |
理论 |
实践 |
通识必修课 |
思想政治理论 |
1121012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Outline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
3 |
48 |
2.5 |
0.5 |
40 |
8 |
1 |
马院 |
1181011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
3 |
48 |
2.5 |
0.5 |
40 |
8 |
2 |
马院 |
1839010001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Introduction to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
3 |
48 |
3 |
|
48 |
|
2 |
马院 |
劳动教育 |
2339010001 |
劳动教育 |
0.5 |
8 |
0.5 |
|
8 |
|
|
教务处 |
小计 |
|
9.5 |
152 |
8.5 |
1 |
136 |
16 |
|
|
通 识 选 修 课 |
公民教育 |
|
|
1.5 |
24 |
|
|
|
|
|
|
科学技术 |
|
|
1.5 |
24 |
|
|
|
|
|
|
艺术与美育 |
|
|
2 |
32 |
|
|
|
|
|
|
中国传统文化 |
|
|
1.5 |
24 |
|
|
|
|
|
|
管理与社会 |
|
|
1.5 |
24 |
|
|
|
|
|
|
耕读教育 |
|
|
1.5 |
24 |
|
|
|
|
|
|
创新创业 |
|
|
1.5 |
24 |
|
|
|
|
|
|
四史教育 |
|
|
1 |
16 |
|
|
|
|
|
|
小计 |
|
6 |
96 |
|
|
|
|
|
|
专业必修课 |
专业基础课 |
3081065 |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 Mechanical Drawing and Computer Drawing |
4.5 |
72 |
2.5 |
2.0 |
40 |
32 |
1 |
|
0824020005 |
传感与检测技术 Sensing and Detection Technology |
3 |
48 |
2.5 |
0.5 |
40 |
8 |
1 |
|
4081113 |
机电传动控制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Transmission Control |
2.5 |
40 |
2 |
0.5 |
32 |
8 |
2 |
|
专业核心课 |
308H064 |
机械原理 The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 |
3 |
48 |
2.5 |
0.5 |
40 |
8 |
1 |
|
5081008 |
控制工程原理 The Principle of Control Engineering |
2.5 |
40 |
2 |
0.5 |
32 |
8 |
1 |
|
0824020006 |
液压与气压传动 Hydraulic and Pneumatic Transmission |
3 |
48 |
2.5 |
0.5 |
40 |
8 |
1 |
|
3081049 |
机械工程材料 Engineering Materials |
2.5 |
40 |
2 |
0.5 |
32 |
8 |
1 |
|
0833020009 |
机械设计 Machinery Design |
4 |
64 |
3.5 |
0.5 |
56 |
8 |
2 |
|
4081130 |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
4 |
64 |
4 |
|
64 |
|
2 |
|
4081131 |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Design |
3 |
48 |
3 |
|
48 |
|
2 |
|
0824020007 |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Programmable Controller |
2.5 |
40 |
1.5 |
1 |
24 |
16 |
2 |
|
综合实践课 |
0834040001 |
毕业论文(设计) Graduation Thesis (Design) |
6 |
192 |
|
6 |
|
192 |
5 |
|
2334040001 |
劳动实践 Labour Practice |
1 |
32 |
|
1 |
|
32 |
4 |
|
0820020001 |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设计 Course Design of Hydraulic and Pneumatic Transmission |
2 |
2周 |
|
2 |
|
2周 |
1 |
|
0820020003 |
机械设计综合训练 Comprehensive Training of Mechanical Design |
3 |
3周 |
|
3 |
|
3周 |
2 |
|
7081139 |
机械创新设计综合实验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of Mechanical Innovation Design) |
2 |
2周 |
|
2 |
|
2周 |
2 |
|
0834040002 |
生产实习 Production Practice |
3 |
3周 |
|
3 |
|
3周 |
3 |
|
7081126 |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base Curriculum Design |
2 |
2周 |
|
2 |
|
2周 |
3 |
|
7081140 |
机械制造装备课程设计 Course Design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Equipment |
2 |
2周 |
|
2 |
|
2周 |
3 |
|
小计 |
|
55.5 |
1096 |
28 |
27.5 |
444 |
652 |
|
|
|
设计能力模块 |
3081050 |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Interchangeability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 |
2.5 |
40 |
2 |
0.5 |
32 |
8 |
1 |
至少修读7.5学分 |
508H186 |
现代设计方法 Modern Design Method |
2.5 |
40 |
1.5 |
1 |
24 |
16 |
2 |
5081214 |
虚拟样机技术 Virtual Prototyping Technology |
2.5 |
40 |
1.5 |
1 |
24 |
16 |
4 |
制造能力模块 |
0805010012 |
数控技术 Numerical Control Technology |
2.5 |
40 |
1.5 |
1 |
24 |
16 |
1 |
0805020008 |
生产运作管理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
2.5 |
40 |
1.5 |
1 |
24 |
16 |
2 |
0805020009 |
先进制造技术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
2.5 |
40 |
2 |
0.5 |
32 |
8 |
4 |
智能能力模块 |
0805020010 |
机器人技术 Robot technology |
2.5 |
40 |
1.5 |
1 |
24 |
16 |
4 |
0805020011 |
深度学习 Deep Learning |
2.5 |
40 |
2 |
0.5 |
32 |
8 |
2 |
4081063 |
管理信息系统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
2.5 |
40 |
1.5 |
1 |
24 |
16 |
2 |
小计 |
|
7.5 |
120 |
5 |
2.5 |
80 |
40 |
|
|
第二课堂 必修环节 |
体质健康 |
|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 |
1 |
|
|
|
|
|
|
体育学院 |
第二课堂选修环节 |
活动项目 |
|
|
6 |
|
|
|
|
|
|
|
小计 |
|
7 |
|
|
|
|
|
|
|
毕业要求学分学时统计
课程性质 |
学分 |
学时 |
理论 |
实践 |
小计 |
实践学分占比/% |
小计学分占比/% |
理论 |
实践 |
小计 |
实践学时占比/% |
小计学时占比/% |
通识必修课 |
8.5 |
1 |
9.5 |
1.3 |
12.1 |
136 |
16 |
152 |
1.1 |
10.4 |
通识选修课 |
6 |
0 |
6 |
0 |
7.6 |
96 |
0 |
96 |
0 |
6.6 |
专业必修课 |
28 |
27.5 |
55.5 |
35.0 |
70.7 |
448 |
648 |
1096 |
44.3 |
74.9 |
专业选修课 |
5 |
2.5 |
7.5 |
3.2 |
9.6 |
80 |
40 |
120 |
2.7 |
8.2 |
第一课堂 合计 |
47.5 |
31 |
78.5 |
39.5 |
100 |
760 |
704 |
1464 |
48.1 |
100 |
第二课堂 |
0 |
7 |
7 |
修足相应模块学分,其中《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达到教育部规定分数 |
十一、创新创业课程学分学时统计
课程性质 |
总学分 |
总学时 |
通识必修课 |
3 |
48 |
通识选修课 |
1.5 |
24 |
专业必修课 |
10 |
160 |
专业选修课 |
5 |
80 |
第二课堂 |
3 |
48 |
合计 |
22.5 |
360 |
十二、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关联度对照表
毕业要求 课程体系 |
毕业要求1 |
毕业要求2 |
毕业要求3 |
毕业要求4 |
毕业要求5 |
毕业要求6 |
毕业要求7 |
毕业要求8 |
毕业要求9 |
毕业要求10 |
毕业要求11 |
毕业要求12 |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
|
|
|
|
|
|
H |
|
|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
|
|
|
|
|
|
H |
|
|
|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
|
|
|
|
|
|
|
H |
|
|
|
|
劳动教育 |
|
|
|
|
|
|
|
L |
|
|
|
|
通识选修课 |
公民教育 |
|
|
|
|
|
|
|
M |
|
|
|
|
科学技术 |
|
|
|
|
|
|
|
|
|
|
|
M |
艺术与美育 |
|
|
|
|
|
|
|
L |
|
|
|
|
中国传统文化 |
|
|
|
|
|
|
|
L |
|
|
|
|
管理与社会 |
|
|
|
|
|
M |
|
|
|
|
|
|
耕读教育 |
|
|
|
|
|
|
|
L |
|
|
|
|
创新创业 |
|
|
|
|
|
|
|
|
|
|
|
M |
四史教育 |
|
|
|
|
|
|
|
L |
|
|
|
|
专业必修课 |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 |
H |
|
M |
|
|
H |
|
|
|
|
|
|
机电传动控制 |
|
|
M |
|
H |
|
M |
|
|
|
|
M |
机械工程材料 |
M |
H |
|
H |
|
|
|
M |
|
|
|
|
机械原理 |
H |
H |
M |
M |
|
|
|
|
|
|
|
H |
传感与检测技术 |
M |
H |
|
H |
M |
|
|
|
|
|
|
|
机械设计 |
|
H |
|
M |
|
|
M |
|
|
|
H |
M |
控制工程原理 |
H |
M |
|
H |
M |
|
|
|
|
|
|
|
液压与气压传动 |
H |
M |
M |
M |
|
|
|
|
|
|
|
|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
H |
H |
M |
|
H |
|
|
|
|
|
|
|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 |
|
M |
M |
|
H |
|
|
|
|
|
|
|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 |
M |
M |
|
|
H |
|
|
|
|
|
|
|
毕业论文(设计) |
|
H |
H |
|
M |
|
|
|
H |
|
H |
M |
劳动实践 |
|
|
|
|
|
|
|
H |
M |
|
|
|
机械设计综合训练 |
|
|
H |
|
M |
M |
|
H |
|
|
|
|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设计 |
|
H |
M |
|
|
M |
|
|
|
H |
|
|
机械创新设计综合实验 |
|
|
M |
|
|
|
|
|
H |
|
M |
|
生产实习 |
|
|
|
|
|
M |
H |
H |
|
H |
|
M |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
|
M |
M |
|
|
|
|
|
|
H |
M |
|
机械制造装备课程设计 |
|
M |
|
|
|
|
|
M |
|
H |
M |
|
专业选修课 |
设计能力模块 |
|
|
M |
|
M |
|
M |
|
|
|
|
M |
制造能力模块 |
|
|
M |
|
M |
|
M |
|
|
|
|
M |
智能能力模块 |
|
|
M |
|
M |
|
M |
|
|
|
|
M |
第二课堂必修环节 |
体质健康 |
|
|
|
|
|
|
|
L |
|
|
|
|
第二课堂选修环节 |
活动项目 |
|
|
|
|
|
|
|
L |
|
|
|
|
注:(1)基于产出导向(OBE),进行知识、能力、素质与课程的相关分析,编制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关联度分解表。(2)根据课程对各项毕业要求的支撑强度分别用“H(高)、M(中)、L(弱)”表示课程与各项毕业要求关联度的高低。(3)关联度应覆盖所有必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