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3日、17日,学院党委书记曹渝晖、党委组织员周玉国分别在101会议室为学院近百名师生开设耕读文化和劳动教育的相关讲座。
曹书记以“三种精神”培铸“三农工匠”为题,用“伟大建党精神”“时代楷模精神”“中华耕读精神”对新时代大学生培根铸魂,通过新工科新农科深度融合,培育“知农爱农兴农”服务乡村振兴“三农工匠”。曹书记引用荀子“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讲述中国古代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为农夫,长期使用斧头等工具的人为工匠,能以“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工艺制造大国,无数行业工匠的创造,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标识。在我国的工艺文化历史上,产生过鲁班、李春、李冰、沈括这样的世界级工匠大师,还有遍及各种工艺领域里像庖丁那样手艺出神入化的普通工匠。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现代工业领域里的新型工匠,就是机械技术工匠和智能技术工匠。我国要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制造强国,面临着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的升级转换,更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深蕴的工匠文化、工匠精神在新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
党委组织员周玉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中,从“赓续农耕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赓续农耕文明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需要”“赓续农耕文明必须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三个方面重点讲授中华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我国拥有灿烂悠久的农耕文明,必须确保其根脉生生不息,做到乡村社会形态完整有效,文化基因、美好品德传承弘扬,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交相辉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农耕文明是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适应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和文化教育等文化集合的文明形态。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立足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
为更好传承耕读精神和工匠精神,两位老师还带领同学们开展了服务师生群众的劳动实践。